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优质回答1939年7月,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进行纪录电影《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王洛宾随剧组一道,顺便采风。

当地民众知道郑君里要在这里拍电影后,于一天晚上,为摄制组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摄制组也准备在宴会棚判上选择一位当地的女性出演电影,时年17岁的萨耶卓玛在宴会上进行了表演,吸引了王洛宾,事后萨耶卓玛成为电影的女演员,王洛宾便主动出演一个帮着卓玛赶羊的帮工,二人在一次独处时,卓玛因为察觉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用牧羊鞭轻轻地打了他一鞭子,令王洛宾彻底爱上卓玛。

电影队完成拍摄后,王洛宾也被迫离开,卓玛为王洛宾送别。王洛宾坐在返程的骆驼背上时,突然想起卓玛为他清唱过的一首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时卓玛姑娘美丽的形象在他心中升腾,形象和旋律水乳交融,令他产生了创作歌曲的欲望,于是他耗时三个晚上,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

歌曲的初稿叫《草原情歌》。后来歌唱家赵启海从重庆来到西宁,王洛宾和他四处游玩,赵启海临走时,王洛宾把自己改编、创作的几首新疆民歌交给了他,并把《草原情歌》改名为《在那遥远衫空的地方》 。

扩展资料

《在那遥远的地方》

填    词:王洛宾

谱    曲:王洛宾

音乐风格: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坐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王洛宾与卓玛是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王洛宾与卓玛是朋友关系。

1939年(民国二十九年)的夏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旅漏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

相处三天,摄制组兄镇逗走了,王洛宾骑着骆驼离开金银滩,大队已经走了很远了,卓玛仍然站在那里向他挥手,一直到看不见王洛宾的身影,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王洛宾连续三晚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写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美国爵士天后戴羡卖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压轴。

扩展资料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伟大艺术家王洛宾和他的恋人们 一生最爱的恋人杜明远

优质回答王洛宾 (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北京出生,原名 王荣庭 ,曾用名 艾依尼丁 ,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还获得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那么你们谁知道王洛宾和他的恋人们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知道吧。毕竟艺术家的生活总是鲜为人知的,那么现在就来探究王洛宾和他的恋人们之间的故事吧。

伟大艺术家王洛宾和他的恋人

在很久的一段时间内,有一首《曼丽》曾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被秘密的传唱,当时不少的人认为这首动听的《曼丽》是来自港台,其实恰恰相反,这首歌是王洛宾创作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要知道《曼丽》是一首情歌,情歌肯定有这首歌歌唱的对象,这首歌的女主角其实就是王洛宾最初的爱人——罗珊(杜明远)。

王洛宾和杜明远是近同学介绍才认识蠢陆吵的。之后他们两个渐渐地熟悉,在一次赈灾的义演上,伴唱的王洛宾和表演芭蕾舞的杜明远珠联璧合,好似一双璧人,两个心就这么彼此贴近了。但是之后报社刊登的一则离婚启事宣告两人婚姻的破裂。

还有一个姑娘是因为电影与王洛宾结缘,这对卓玛来说应该是一段甜蜜却有苦涩的爱情吧。那是郑君里来到金银滩草原来拍摄《祖国万岁》,电影中的牧羊女是郑君里请了当地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来演的,王洛宾则饰演了萨耶卓玛的帮工。三天后剧组就走了,卓玛送了王洛宾一带侍程又一程,直到一个小山坡才停下,王洛宾骑着骆驼不住的往后张望,卓玛则站着向他挥手,直到看不到王洛宾的身影。之后王洛宾便将心中的情感化作词曲,创作出了那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和三毛也有一段情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是选择分手,他为此还创作了一首《幸福的D弦》,但是不久后就传来三毛悉搜自杀的消息,王洛宾因此大醉一场,并写出了《等待》一歌。1945年的时候王洛宾与妻子黄玉兰在西宁结婚,之后还生了三个孩子。

王洛宾与三毛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三毛不仅作品出奇,她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而又丰富的经历。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知道三毛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与荷西的故事,但是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是王洛宾与三毛的故事。

王洛宾是一位西部歌王,三毛对他的歌十分狂爱,可以说是王洛宾的忠实铁杆粉丝。从小三毛就爱唱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达坂城的姑娘》,虽然她经常更换自己的居住地点,但不变的是一只有这两首歌的陪伴。她把这两首歌从中国台湾唱到了西班牙,又从西班牙唱到了撒哈拉沙漠。

在后来三毛去到新疆旅行时,特地找到机会去拜访王洛宾,而当时的王洛宾已经有七十岁的高龄。拜访结束后,相隔海峡两岸的两人还一直有书信的往来。三个月的时间就进行了六封书信的往来。王洛宾曾在信中提到三毛对自己的崇拜之情,以萧伯纳的那把破伞自喻。而三毛回信责备到王洛宾让自己失去生活的拐杖。因为三毛对王洛宾的痴迷,以致后来人们觉得三毛对王洛宾是有特殊感情存在的。王洛宾与三毛的故事被加上了忘年恋的标签。

然而后来三毛的友人在《1943-1991三毛》传记中提到了被读者冠上忘年恋的王洛宾与三毛的故事是子虚乌有的。其实实际中三毛与王洛宾并没有愉快的相处交流,更不用说他们有爱情的可能了。对于王洛宾与三毛的故事究竟是否如友人所说,还是读者猜测的忘年恋,这些真相也就只有当事人清楚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原版是谁唱的

优质回答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寻找萨耶卓玛

29岁时的萨耶卓玛(也是她唯一的一张照片)

金银难的故事一直让人不能平静,歌中的女神萨耶卓玛早逝所留下的遗憾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荡。现实生活中萨耶卓玛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金银滩草原即将褪去最后一抹绿色,我带着这一凝重的话题,再度踏入金银滩,找寻萨耶卓玛的足迹。 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同曲乎千户老宅大院位于海晏县三角城,在朋友的带领下,我有幸见到年事已高的萨耶卓玛的妹妹才让卓玛。 当我走近这座四面用土夯筑起来的深宅大院,仍然感受到这座老宅历史的厚重,在我敲响同曲乎千户家两扇木制大门的一瞬,王洛宾当年敲响同曲乎千户家门的情景又似乎浮现在我眼前,栓在大门内的藏狗带着铁链的响动“汪汪汪“地吠叫起来。 两扇木制大门“吱扭扭”地打开了。院中竖着一根高高木杆,上边飘动着彩色的经幡。 才让卓玛笑莹莹地用藏味很浓的纳唯青普话说:“请进,请进”。我把随身携带的礼品放在饭桌上,拿出洁白的哈达献给她,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向她表明了我的来意。她似乎没有听懂,坐在她身旁的女儿桑杰吉用藏语给她翻译了一遍。她才说:“人已去世很长时间了,还说那些做啥哩?” 当朋友向她再三解释,说我专程从兰州来,就是想了解一下当年棚纳的萨耶卓玛时,她停了停还是慢慢的说了起来。 “我的姐姐生于1922年,叫萨耶卓玛,家里人都叫卓玛。我们的母亲叫桑科。1931年我的姨娘才塔嫁给海晏千户同曲乎当二奶奶,当时萨耶卓玛只有9岁,是姨娘把萨耶卓玛从我们海南州贵德县如玉村娘家带进了千户家,给千户同曲乎当了养女。” 说到这里,她的思绪似乎又飞到了八十年前的草原。 “千户的大奶奶是地地道道的海晏达如玉部落人,叫赛洛。当时,她们属游牧民族,家里比较困难,常年住在富嘎的帐房里,我们这座千户大院是1930年盖的,1931年萨耶卓玛随姨娘住进了大院。萨耶卓玛很调皮,她一出门就骑上家里养的马在草原上乱跑。后来她在大院住不惯,经常骑马到赛洛的帐房里去住。” “1939年的春天,草原上来了一群人,说是拍电影的。当时,这片草原上只有我们一家。这群人就住在我们家里。其中有个年轻人,歌儿唱的好,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叫他王先生。萨耶卓玛经常骑马和王先生在草原上到处乱跑,家里人也管不了。她的脾气很暴躁,一发脾气说打人就打人,但她一见到王先生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不管啥时候,俩人说走就走。她与王先生一块放羊,一块看电影,经常在一起。” 我说,听说她还打链茄没过王先生一鞭子? 才让卓玛笑着说:“依她的脾气,见谁都打哩!” 才让卓玛的女儿桑杰吉补充说:“听我阿妈说,萨耶卓玛认识王先生后,心里特别喜欢,但他没有对王先生说清楚她心里的想法。常常对我阿妈说,王先生歌儿唱得好听,王先生也有文化,我很喜欢他,我一定要嫁个汉人。” 才让卓玛说:“王先生走后,好多蒙古族、藏族的大户人家都来提亲,可她都没去。她非要嫁一个汉人。后来,她看上了汉人史炳章,执意要嫁给他。1944年萨耶卓玛嫁给了时任海晏县县长的史炳章,给他当了二奶奶。1945年生下了大儿子,叫尼玛多杰。二儿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1953年,电影队正在我家周围的草原拍摄电影《金银滩》,那时,萨耶卓玛患了一种病,经常用手捂着肚子说,她肚子疼的厉害。那时候草原上根本没有大夫看病。我常去看她,她的脸色很难看,一点力气都没有。后来到西宁也去看过病,但没有看好,临回家前全家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黑白照片。” 1954年萨耶卓玛在海晏病逝,年仅32岁。 我接过桑杰吉拿给我的照片,照片中的萨耶卓玛娟秀而质朴,脸上散发着调皮的神情,略带微笑。这张照片也是卓玛留给世人的唯一一张照片。 桑杰吉说:“我阿妈常说,萨耶卓玛的命不好,她喜欢王先生,但与王先生无缘。后来算是嫁了一个汉人,可她却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我不仅被萨耶卓玛大胆打破民族婚姻禁锢的胆略所感动。在征得女主人同意后,我参观了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大院,细细感受了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地方。 据才让卓玛讲:萨耶卓玛去世后,族人实行了藏族特有的天葬方式,萨耶卓玛已与金银滩大草原融为一体。 萨耶卓玛离开草原已经五十五年了,但她那一鞭子留下的美好传说已成为草原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那遥远的地方》仍在金银滩大草原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在我告别才让卓玛,离开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时,远远地,再度看到草原深处萨耶卓玛孤寂的雕像,她怀抱小羊,目光慈祥而宁静,以一种期待的神情,眺望着远方。 那里是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她去放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青海最著名的草原,因鲜花而得名,离西宁才100多公里,风景很美

优质回答一直想去海北的金银滩草原转转,每次驱车路过,却总因为季节的不合适或时间的不适宜而错过,想想也可笑,不就一百来公里,为何去一次却那么费劲?和同学约了近4年,却一直没去成。

这不,前几天同学又打来了电话,盛情难却呀!那走吧,再不去,我觉得都对不起我自己了,于是就在一个晴朗的周六,和同学相约,我们驱车驶向海北,目的地就是金银滩大草原。

从西宁出发,一路向西,走过湟源,不一会就来到海北州海晏县的地界,途经一个对信颂我来说挺有名的水库——东大滩水库。之所以说对我来讲很有名,是因为我无数次从火车上看到过它的样子,因为前往海西的火车也是走的青海悔渣湖北线,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熟悉有陌生的地方,我觉得有必要停车驻足进去看看。

东大滩水库座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城东6公里处的金银滩大草原上,这是一座修建近40年的水库了,很有 历史 感,它修建于1981年11月,是目前湟水流域修建的最大的调节型水库。

东大滩水库旁有两条著名的道路,一条是青藏铁路,另一条是315国道,水库南岸有一片长大约1.2公里、宽50—80米的天然草场。因为夏天是青海最美的时节,同样,这个水库也是夏日值得去一看的,站在水库上,望着蓝天白云,碧波粼粼,青草茵茵,水中不时有鸟儿嬉戏,会给长期工作在城市的人们一种天高地阔、神清气爽的感觉。

在东大滩水库大约停留了10分钟,我们便上车继续前往金银滩草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知道有客人要来,海北的天也格外给力,天空中几多硕大无比的云朵犹如棉花糖一样,将背后的蓝天映衬的更蓝。窗外,除了车飞驰的声音吗,还有百灵鸟清脆的叫声。

(从湟源到海北,一路上是有限速的,所以想去游玩的人一定要注意车速。)

在走走停停中,我来到了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

这片草原之所以叫金银滩,是因为这里夏季里开满了黄色和白色的野花,大地上如同洒满了金银,所以当地的人们给这片草原取了这漂亮的名字。

第一眼看到金银滩大草原,准确的讲是夏天的金银滩大草原的时候,我却没有了以往的激动,内心平静如水。

它很不同,至少和我以前想象中的不同。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它应该是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是有一拼的。可是事实上,它很普通,普通的犹如青海随处可见的一片青草地,甚至远不如同省的祁连大草原.

蓝天白云下,大片无垠的草地,草似乎并不高,犹如一块绿色地毯,与远处青山离的很近的,是从天上垂下来的片片白云,一簇簇蒙古包小群落散落在这片草原上,如同雨后的新长出的蘑菇一样,草地上各种野花都在盛夏时节绽放,尤其是一大片狼毒花,虽然极度不喜欢,但不得不承认,开的很美。

最让人惊喜的,还是草原上巨大的经幡,七彩的经幡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艳丽,在微风的吹拂中,美丽的经幡把吉祥的祝福送向远方的人们,祝福他们平安幸福。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向四方,百灵鸟儿齐飞翔……这不应该是草原的正确打开方式吗?可是,马儿呢?

忽然觉得,我是不是来了个假草原?论景色,金银滩大草原绝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谈不上有多少亮点和特色,可问题在于,我们来这里仅仅是冲着它美丽的风景吗?不是的,让我心之触动的,更是它和它所承载的那个家喻户晓动人的故事。

所以,在我的眼中,它是中国最具艺术气息的草原,最有动人滑前郑故事的草原,一片有音乐灵魂的草原,低调而有内涵,这一切都源于他和他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因为他赋予了这片草原灵魂。

(不要对金银滩草原的风景期望过高,至少论景色,它是比不了内蒙古的大草原的)

卓玛,藏区美丽女孩的代名词,而70年前的金银滩,也就这在这片草地上,王洛宾因为他眼中的卓玛,写下了那首永恒的经典——《在那遥远的地方》。

故事要从80年前说起。那是1939年的一个夏日,当时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郑君里来到青海,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拍一部反映各族人民生活的纪录电影《民族万岁》,当时在青海的王洛宾应邀帮助拍摄工作,与导演一起来到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

就在这片金银滩草原上,王洛宾认识了当时他们所居住的“千户长”同曲乎16岁的女儿萨耶卓玛,在金银滩草原的这几天,他们因为拍摄电影而相识,也正是因为这位藏族姑娘,王洛宾按照他以前搜集的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和藏族民歌《亚拉苏》的音乐元素,写下了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如今,站在这片的草原上,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份快乐与幸福,被音乐洗礼过的草原,被动人故事浸透过的草原,依然美丽,依然令人神往。

落座帐篷中,羊肉手抓,羊肠,奶茶,各种菜肴陆续上桌,美丽的卓玛带着哈达来给我们敬酒,一曲曲敬酒歌,一杯杯青稞酒,唱的是快乐,唱的是友谊。

整整一下午,我们坐在帐篷中,喝酒吃肉,回忆往昔,憧憬未来,一个个喝的练舌头似乎都开始打弯了。

傍晚时分,天空忽然乌云密布,草原上刮起了风,温度立马降了下来,我们转移到了室内,野黄蘑菇炖土鸡、土豆炖牛腩、青海尕面片……一道道青海特色 美食 ,让我们大快朵颐,好不痛快。

(草原上风较大,温度时高时低,建议去游玩备上稍厚一点的外套)

夕阳逐渐落下,夜幕降临,但草原上依旧很热闹,帐篷老板专门点上了一堆篝火,我们和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一起跳起来欢快的锅庄,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尽情的释放着生活的压力,看起来每个人都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那么真实。

回到朋友的家中,已经到了晚上10点钟,让妻子和孩子入睡后,未曾尽兴的我们又坐在一起,聊起了大学时候的一些往事,一直到深夜……

这就是我的金银滩之旅,非常愉快的一次微旅行,相信有时间,我还会去的,因为那里虽然不是最美,但很真实,让人很舒心,能让身心得到最好的放松,尤其是久居城市的人们。

让我们一起去草原吧,给我们的心灵也放个假,金银滩,绝对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哪里的民歌

优质回答《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宾创作的民歌。

该曲是王洛宾最珍视的歌山弯知,也是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1994年,王洛宾凭借该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宾创作的民歌,是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

1939年7月,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进行纪录电影《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王洛宾随剧组一道,顺便采风。当地民众知道郑君里要在这里拍电影后,于一逗消天晚上,为摄制组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摄闹迅制组也准备在宴会上选择一位当地的女性出演电影,时年17岁的萨耶卓玛在宴会上进行了表演。

相关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金银滩

金银滩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坐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明白了电影金银滩萨耶卓玛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一束青草的其他页面。